理论与政策

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的认识与思考

作者:    编辑:    审稿:    时间:2014-04-21    浏览:

MicrosoftInternetExplorer402DocumentNotSpecified7.8Normal0 理论是人们由实践概括出来的对自然界和社会认识的系统结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实践始于改革开放,是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带领全 党全国各族人民开创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指在建设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前提下,立足我国基本国情,在全面总结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教育实践发 展经验的基础上所形成的带有普遍性的关于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的系统认识与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是一个开放的体系,时代与实践的发展不断孕育与催 生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新发展。在当代,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就是发展社会主义教育理论 学说。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教育改革与发展不断回答与探索着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培养什么样 的人、如何培养,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怎样发展教育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正是针对上述问题的深入思考,我们不断推进与深化着“什么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和“如何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的认识,不断丰富与发展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理论体系。

1、关于教育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关系的认识。 确定教育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中的地位与作用是关系到教育发展方向的首要问题。现代化建设一方面需要大量的物力资源,另一方面则需要大量的人力资源与科 技资源。无疑后者是更持久与更根本的发展动力。对此,邓小平指出:“我们国家,国力的强弱,经济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知识分 子的数量和质量。一个十亿人口的大国,教育搞上去了,人才资源的巨大优势是任何国家比不了的。有了人才优势,再加上先进的社会主义制度,我们的目标就有把 握达到了。”教育是现代化建设与发展的重要支撑力量,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正是基于上述认识,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将教育和科技作为经济发展的三个重点之 一,党的十四大报告中明确提出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十五大报告中将“科教兴国”作为国家的基本国策之一,而到了党的十七大报告中,则进一步明确 提出“教育是民族振兴的基石”。

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相互支撑、相互影响。从唯物论的角度看,教育是社会的子系统之一。一方面,社会的经济基础 决定着教育发展的基础与可能;另一方面,教育又通过培养人影响着经济与社会发展。因此,党中央从教育与整个社会系统的联系出发,明确提出了教育必须为社会 主义建设服务、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必须依靠教育的根本方针。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关系又得到进一步深入阐发,具体表现为:对于教育 的论述已从文化领域转入社会民生领域。这是因为,教育作为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之一,其自身的和谐发展状况将直接影响到社会民生的建 设,进而影响到和谐社会宏伟目标的实现。如果说“服务与依靠”的命题判断更多揭示了教育在现代化建设中的社会工具功能;那么,“民生论”的命题判断则更多 表明了教育的社会本体功能,更加全面地揭示了教育与现代化建设的相互关系与作用。

2、关于培养什么样的人和如何培养人的认识。 教育通过培养人才实现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因此,明确培养什么样的人,即明确教育目的十分必要。培养什么样的人是与特定时期国家与民族的历史任务 紧密联系在一起的。我国在教育目的上曾有过曲折,就是对特定时期国家历史任务的认识与定位不清造成的。如新中国成立后,我国的中心任务应该是建设,但是文 革期间却被确立为“阶级斗争”。因而,也就错误地把教育目的定位于把青年一代培养成为“无产阶级革命事业接班人”,敢于造“党内走资本主义道路当权派”的 反。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现代化建设成为我国各族人民、尤其是青年一代的长期历史任务与责任。基于此,在培养什么人的问题上我们才逐步明确。《中华人民共 和国教育法》中规定:“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党的十六 大报告全面指出教育方针的要义是:“坚持教育为社会主义现代化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 班人。”党的十七大报告中也再一次明确了“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教育目的。

如果说“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解决了为谁培养人的问题,那么培养什么样的人还要解决培养人才的质量与标准问题。改革开放之初,在关于培养 人的标准方面,“红”与“专”的问题一直是困扰着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问题之一。邓小平从辩证唯物?义的观点出发指出:“毫无疑问,学校应该永远把坚定正确 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但这并不是说要把大量的课时用于思想政治教育。学生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这不仅不排斥学习科学文化,相反,政治觉悟越 是高,为革命学习科学文化就应该越加自觉,越加刻苦。”这也就是说,在现代化进程中,年青一代必须具备相应的专业知识与能力,才能在经济与现代化建设中大 显身手,建功立业;另一方面,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条件下,我们仍然需要进一步巩固和保持政权,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因而,当代中国青年肩负着建设和 接班的双重任务,是一肩两任的。在处理人才的质量与标准问题时,德与智、红与专、政治与业务必须兼顾,不能偏废,片面的强调、排斥与否定任何一面都是不正 确的。对于具体的个人来说,由于各人的条件、志趣不同,以及所从事的工作不同,则可以有所侧重。

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由于深受传统教育的 影响,我国学校教育在教育内容、教学方法等方面还存在不少问题,如过分地重视知识、重视智育,出现了“应该教育”的倾向。为此,在如何培养人的问题上,我 国积极探索,坚持以人为本,积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199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做出《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通过推进素质教育 促进受教育者的全面发展。在此基础上,党的十七大报告进一步明确指出,“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坚持育人为本,德育为先,实施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现代化 水平,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与接班人,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3、关于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和怎样发展教育的认识。

“发展是硬道理”,教育发展问题直接关系到教育自身功能的发挥与实现。教育发展问题归纳起来即“实现什么样的发展”与“怎样发展教育”的问题。改革开放 以来,在不同历史阶段我国教育的发展模式是不断发生变化的。改革开放之初,现代化建设的重任迫切需要大量的建设人才,因此,迫切希望通过教育在较短的时间 内“多出人才,出好人才”。因而,优先、重点与跨越式发展成为当时我国教育发展的重大战略选择。经过近三十年的快速发展,今天我国已经基本建成了较系统 的、完整的学校教育体系与国民教育体系。但是在发展的过程中,优先、重点与跨越式的发展模式也带来诸多问题,如教育结构不协调,城乡、地区与校际之间教育 差距较大,青少年思想道德素质滑坡等严重问题。上述问题的出现,反映出我国在教育事业发展方面仍没处理好发展的速度、结构与质量问题。当前,“实现什么样 的教育发展”问题再次成为我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必须考虑与回答的重要问题之一。科学发展观的提出,为指导我们实现什么样的教育发展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即实现全面、协调与可持续发展,坚持统筹兼顾,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全面,是指各级各类教育,不仅基础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而且学前教育、特殊教育 等都应该获得相应的发展。协调,是指各级各类教育在发展的过程中,在比例上要结构相称,将发展的速度、质量、规模与效益统一起来;同时,还要处理好教育自 身发展与经济社会发展步伐相协调一致。可持续发展,则是指各级各类教育的发展要将长远规划与近期目标结合起来,加强教育制度与法律建设,通过政策与制度的 方式促进教育的持久发展。坚持统筹兼顾,是指在教育改革与发展的过程中,要统筹城乡教育、区域教育与校际之间的均衡发展,统筹兼顾个人、集体与国家教育利 益,统筹兼顾不同社会群体教育利益的满足与实现。党的十七大报告将上述要求具体化为“优化教育结构,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加快普及高中阶段教育,大力发 展职业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重视学前教育,关心特殊教育。”同时还进一步明确规定,要“坚持教育的公益性质,加大财政教育投入,规范教育收费,扶持贫 困地区、民族地区教育,健全学生资助制度,保障经济困难家庭、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平等接受义务教育”。

“怎样发展”是指在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 展过程中所采取的措施与方法的问题。改革开放以来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发展的过程中,在怎样发展的问题上,我们积累了宝贵的经验。其一,坚持党的领 导。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在教育事业的改革与发展上,我们始终坚持党的领导。党的领导既保证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社会主义性质与方向,同时也为我国教育事业的 发展制订了科学的规划、提供了强大的动力基础。其二,改革教育体制。教育体制是影响教育改革与发展的根本因素之一。改革开放以来,我们积极探索与进行教育 领导体制、办学体制、管理体制、投资与办学体制等改革。正在通过教育体制的改革,从根本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注入了活力与生机,不断促进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教育事业的繁荣发展。其三,坚持依法治教。依法治教是当代为世界各国教育改革与发展过程中所普遍接受的基本原则。改革开放三十年来,我国在依法治教方面做 了大量的工作,陆续制定与颁布了《义务教育法》、《教育法》、《教师法》、《民办教育促进法》等一系列的教育法律、法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法律框架基 本成型?正是坚持依法治教,不断促进了我国教育事业的现代化、规范化与可持续的发展。

版权所有:willhill官方网站 地址:成都市龙泉驿区驿都西路4111号   邮编:610101
通用网址:willhill官方网站   四川财职院    蜀ICP备09007706号


云意见箱:电话:028—8483 5213  邮箱:435669986@qq.com